随着“走出去”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持续推进,中国与海外国家的国际产能合作遍地开花,中国有色金属企业借助难得的历史机遇,加快海外安营扎寨步伐,共同开发资源,实施海外工程承包,带动“中国制造”一同出海。在“走出去”过程中,企业无一例外都会遇到一个问题:需要雇用大量的当地员工。
在实际案例中,我们发现,当地雇员中既有财务、人事、工程技术等管理人员,也有司机、电工、焊工、操作工等一线员工。其中,一线操作人员的培养成为海外企业的当务之急,因为其从实践操作层面直接关系着海外企业的生产经营,职业教育培训便成为最有利的切入点。
2015年12月,教育部批准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依托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驻赞比亚企业开展职业教育“走出去”试点。2016年10月,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6所试点院校首批21名教师奔赴赞比亚,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学习与工作。在赞期间,教师和中国有色集团驻赞企业精诚合作,分别组织了仪表工、液压钳工、架子工、浮选操作工和电工5个工种的职业教育,培训当地员工近100人。在培训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内外教育方式的差别,本着“简单、有用、好理解”的宗旨,与外方员工一同学习、讨论、交流,课上互动学习,课下加深友谊,满足了赞比亚本土员工的培训需求。赞比亚的这个试点,成为中国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与职业教育“走出去”实现产教结合的成功尝试。
很多年以前,德国就在世界上各个发展中国家里,以卫生或教育的名义,做了很多职业教育的示范,他们并不强调学历教育,而是突出工学结合和能力导向,建立了类似于半读半工的双元制学校,并且每年组织各个国家的教师们赴德国学习交流。经过数年的努力之后,很多国家对德国的职业教育都有了了解和认同,也在世界范围内打造了“德国制造”的广泛认同感。表面来看,德国人是在做慈善、做教育,实际上更是以一种润物无声的方式,教人如何严谨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这就是教育外交。
我国的职业教育“走出去”才刚刚开始,任重道远。在海外培训当地员工,既是为中国企业储备人才,同时也把中国的企业理念、工匠精神传授给外方员工。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并不止是外交官们的谈判,还有教育外交、文化外交,“走出去”的职业化教育和培训,既是教育外交的一部分,这也是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教育对外开放的有力举措。有色金属行业的“走出去”职业教育开了一个好头,之后还会有其他行业和企业更加重视“走出去”的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