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集团新闻

《工人日报》:贺兰山脚下,一群人与钽铌铍“融合”

时间:2010-03-26
来源:《工人日报》蒋 菡
作者:

 “能够在钽铌铍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生存、壮大并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能够从一个为军工配套的小厂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中色东方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905人’共同书写的奇迹”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里的环境搞得这么好?一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一个是为了有更好的环境留住人。”
中色东方党委副书记余春勇说。王刚摄
    巍巍贺兰山,因为岳飞的千古名词《满江红》为世人熟知。在这座山脚下,有一个叫中色(宁夏)东方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色东方)的企业,研发生产着世人陌生的钽、铌、铍这三种稀有金属材料。
    稀有金属也许不能创造显著的经济效益,但其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价值,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钽是很多手机电容器的优质原材料,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用铍摆镜则填补了我国航天遥感领域的一项空白。
    1965年,原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的200多名科技人员来到宁夏石嘴山市,一个稀有金属钽铌铍冶炼、加工小厂从此诞生,代号“905”。充满激情的年轻人们在沙窝窝里安营扎寨,很短时间里就建起了年产6吨钽、4吨铌的生产线。
    经过40多年的科技创新,2009年中色东方的主导产品钽丝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0%,钽粉占25%,分别居世界第一、第二位。“能够在钽铌铍这样一个非常狭小的领域生存、壮大并带动中国钽铌铍业的发展,能够从一个为军工配套的小厂发展成为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企业,中色东方的今天是一代又一代‘905人’共同书写的奇迹。”3月26日,中色东方董事长张创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总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钽这个稀有金属里了”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没有一支有着执著精神的队伍,是很难把我国钽铌铍事业向前推进的。” 回顾与钽打的大半辈子交道时,我国钽工业奠基人之一、中色东方原董事长何季麟的眼眶隐隐地湿润了。“总感觉自己已经融入到钽这个稀有金属里了。”
    1969年,24岁的他从北京钢铁学院毕业,分配到了宁夏有色金属冶炼厂(中色东方前身)。“当时西北有个说法是风吹石头跑、遍地不长草。从北京坐火车来,一过包头越走心里越凉,一片戈壁、荒滩,很少见到树木。”
    连一棵树都没有的厂区里,何季麟住了8年土窑洞,经常袭来的沙尘暴使他晚上睡觉都要戴着口罩。更重要的是,“那个年代的人都瞄准重工业,我当时想自己怎么就投胎到了钽这个稀有金属材料上”。
    但强烈的“事业心”并未打稍许折扣。“当时宁夏并没有钽原料,也没有相关的书籍和资料,能用的就是电和水。”一进厂便被任命为科研课题组长的何季麟白手起家刻苦钻研,1978年大胆对“氟钽酸钾钠还原工艺”进行改进,使我国电容器级钽粉比容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这个时候的钽在国内几乎没有市场。1981年,何季麟去参加全国有色金属计划定货会议,只拿到了一个订单——250克的钽粉。
    惟有开拓国际市场,才能使企业从根本上摆脱困境。然而,公司当时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至少有20年的差距。想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外方的答复是:“我们绝不会在东方培植一个对手。”
    自主研发成了必然的选择。1990年,“超高比容钽粉、钽铌湿法冶炼、钽电容器阳极引线用钽丝”三个国家级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全面展开。
    时任厂长的吴瑞荣对何季麟说:“给你半年的时间,一定要把钽粉技改难关攻下来。”。何季麟带着科研人员一头扎进了实验室,没日没夜地研发、分析,半年后技术难关被攻破,当年便实现了中国历史上钽粉出口零的突破。
    “酒香也怕巷子深”,技改项目圆满完成后,何季麟又踏上了开拓世界市场之旅。1992年8月,他访问世界第一大钽电容器制造商美国基美公司。对方对中国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能够生产出这种高科技产品持怀疑态度,从工艺技术、产品检测条件等方面整整“盘问”了他一个半小时。最后,这个大公司被一举征服。
    此后,日本、韩国的很多知名企业也成了他们的客户。2000年,公司的钽铌出口总量达到280多吨,跻身国际市场三强。“有了技术的支撑,国际市场才会认同。”何季麟深有感触地说。
   立足钽业又不完全依靠钽业
    尽管如此,钽铌工业要进一步发展仍然面临一些障碍。
    我国钽铌资源分布分散,品位低,钽、铌原料很大一部分需要进口,而钽丝、钽粉等主导产品则大部分销往国外。“两头在外”使得企业抵御市场波动风险的能力减弱。
    2001年公司实现销售额18.46亿元,然而2002年,这个数字滑落到了8亿元。其背景是,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互联网泡沫,导致中色东方主导产品钽粉、钽丝的出口量大幅下滑,价格也大跌。
    调整产业结构在所必然。公司规划了电容器级钽粉、钽丝及纯铍制品主导产品链等10条产品链,提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目前研发的新产业与主产业各占50%比例的发展目标。
    经过5 年的艰难爬坡,2007年,公司实现恢复性增长,销售额再创历史新高。
    2008年1月26日,中国有色矿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有色集团)对企业进行重组。“围绕钽铌铍产业,把企业做精;围绕相关金属和产业,把企业做大;围绕人才科研实力,把企业做强”。这是中国有色集团总经理罗涛对中色东方提出的要求。
    这一切依然要依靠自主创新和科技进步来实现。近5年来,公司研发投入已经占到了销售收入的3%以上,特别是集团上市公司东方钽业在科技投入上达到4%左右。目前公司拥有60多项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
    在展览室里,中色东方董事长张创奇指着直径只有0.06毫米的钽丝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细的钽丝,只有我们一家能生产,目前国外同行的生产工艺只能达到0.1毫米。”
    “要立足钽业,又不完全依靠钽业。”他说,新兴产业开发已经成为公司科技创新的重点,比如300吨的钛生产线,多晶硅切割生产线等。“我们的目标是五年内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把公司打造成中国有影响力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让科技人员有事干、有奔头
    直到今天,中色东方的职工们还是愿意称自己是“905人”,这是一种企业精神的传承,也透出一种自豪。
    最初来到这里的200名拓荒者,一直干到退休的将近一半,如今依然生活在厂区的还有四五十人。化学分析师王安禄就是其中的一位。这个原本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已经完全把宁夏当做家了,儿女也都是“905”人,女儿王莹做的还是钽丝生产车间里最有难度的工种之一——修模。
    何季麟院士1969年和同事们一起种下的白杨已经有几十米高了。“那时候虽然艰苦,但精神状态很好,种树都非常认真,要打线,笔直笔直的。”如今,这排笔直的白杨树依然静静地伫立在研究所门口,默默地迎送着每一个来到和离开这里的人。
    “我们为什么要把这里的环境搞得这么好?一个是为了满足生存需要,一个是为了有更好的环境留住人。”中色东方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余春勇说。
    何季麟告诉记者,上个世纪80年代是企业比较艰难的时期,遭遇了大量人才流失的尴尬局面。“有一次我和吴厂长在北京出差,抽了3盒烟,掰着手指头数了数,1981年到1983年,走了200多名科技人员。用吴厂长的话说,‘走得人心凄凉’。”
    “一次有个技术员要走,我找他谈了5次,每次都谈两三个小时,最后还是走了,但过了一段时间他还是回来了。”何季麟说,敞开接纳,宽容放飞,这是中色东方的胸怀。
    大部分人还是毅然决然地留下了。而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要在这个塞外小城引进并留住人才,可能比过去更不容易。“企业的成长,人是根本性的因素。留住人才一方面是让科技人员有事干、有奔头,另一方面还是靠‘905’40多年延续下来的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中色东方总经理、中国第一位铍专业博士钟景明说。
    中色东方现有员工近5000人,技术人员占员工总数的37%.除了何季麟这位宁夏唯一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还有27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他们承担了我国钽铌铍领域几乎所有的科研项目。这个两次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单位,拥有三位全国劳模。
    这里的确有着某种特别的磁场。无论是坚守在这里的人,还是来了又离开的人,还是渴望高飞又舍不得离开的人,他们心底的某一角,都会始终被“905”这个数字牵动。这群与钽铌铍“融合”的人们,应该被历史所铭记。
    [链接]
    认识钽铌铍
    金属钽用于电子设备、电容器等方面。钽金属的用途中60%左右用于钽电容器制造,是4大电容器种类中性能最可靠,也是最昂贵的电容器品种。
    铌和钽是伴生的金属,但是我国钽铌矿主要以高钽低铌为主。铌80%以上都用于铌钢的添加剂使用,价值相对于钽较为低廉。
    铍是一种高导、高弹性的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通讯仪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冶金矿山、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领域。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4-10-16 17:42:50